思但得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医疗 标准 探讨
查看: 828|回复: 0

干热灭菌的基本原理及适用场景

[复制链接]

5684

主题

5687

帖子

2万

积分

探花

Rank: 6Rank: 6

积分
20278
发表于 2025-10-9 08:17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来源:微信公众号“无菌制剂老登  无菌制剂随笔”,2025.10.9
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913vYwUZ8pO30kzigmPTFw


干热灭菌(Dry Heat Sterilization, DHS)利用高温干燥空气对物品进行灭菌和去热源处理,不使用水蒸汽。与常用的湿热(蒸汽)灭菌相比,干热灭菌传热效率较低,微生物死亡速度更慢,因此需要更高的温度和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等灭菌效果。根据USP综述,干热灭菌通常用于那些不适合湿热灭菌的耐热物料,如玻璃器皿、不含水分的液体、粉末、油类或要求绝对干燥的器件等。例如,USP〈1229.8〉指出:干热灭菌用于无水或需要干燥的物品(如非水性液体、粉末等),因为干热依赖空气传递热量,过程时间比相同尺寸的蒸汽灭菌更长。一般而言,干热灭菌的温度范围约在160–190℃,灭菌时间从30分钟到2小时不等;去热源(灭活内毒素)的温度更高,通常要求≥200℃,时间1小时以上,或者在更高温度下数分钟即可完成。
干热灭菌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其能够灭活内毒素(细菌内毒素)。例如,欧洲药典建议对用于内毒素检测的玻璃器皿采用250℃ 30分钟或200℃ 60分钟的干热灭菌;USP和FDA同样要求干热去热源能实现至少 10^3 次(3-log)内毒素的灭活。相比之下,湿热灭菌(如121℃高压蒸汽)效率更高、时间更短,但因含水分而不适用于易被水损伤的物料,且无法有效灭活高稳定性的内毒素。干热灭菌常用于对水蒸气敏感或需无菌且无热原的场合,如灭菌注射器、胰岛素瓶、实验室玻璃器皿、油剂和粉末等,以及大规模的干热去热源装置(如热风隧道炉)中。
验证流程与关键要素
干热灭菌设备与过程的验证包括安装确认(IQ)、运行确认(OQ)和性能确认(PQ)等步骤,但重点在于PQ阶段对实际灭菌效果的评估。核心验证要素包括热分布试验热穿透试验生物指示物(BI)挑战最不利部位的考量,以及去热源效果验证等。一般要求在空载和满载条件下分别开展试验,以确保无论在最不利条件下设备都能提供足够的灭菌强度。
热分布试验(空载):在干热灭菌器的腔体内放置多个温度传感器,监测各位置在设定温度下的稳定性和均匀性。通过分析所有点的温度记录,可评估腔体内部热场的均匀度。通常要求腔内任意两点温差不超过±5℃左右,否则可能产生“冷点”。等效灭菌值(等熵灭菌值)Fp的计算常用于量化干热灭菌的杀菌累积效果,类似于湿热中使用的F0值。例如,在180℃下进行干热灭菌时,可设定基准温度170–180℃、z值约20℃,计算各位置的Fp,常要求Fp值超过某一阈值(如30分钟)。热分布试验可帮助确认在任何位置达不到要求时,应调整循环参数或设备设计。
热穿透试验(满载):在放置有典型负荷(Worst‐case 最不利部位)的干热灭菌周期中,将热敏传感器和BI放置在最可能的最冷点(通常在负荷中心或通风最差处)。监测该点温度并计算对应的Fp值,确保它满足设计要求。同时需要放置生物指示物,验证最终该部位孢子完全灭活。按PDA报告等规范,最不利部位通常指腔体或负荷中升温最慢、杀菌最困难的位置,应特别关注。如果热穿透或BI未达到预定灭杀标准(如BI存活),则需调整循环或负荷布置重新验证。
生物指示物(BI)和过程挑战器(PCD):干热灭菌验证常选用耐热孢子灭菌指示物。常用菌种为Bacillus atrophaeus(萎缩芽孢杆菌),这种芽孢对干热有较高的耐受性,常温标定D值(160℃)不低于2.5分钟。BI通常装在透热载体(如纸载体)上,每个批次放置于腔内各关键点。对比而言,湿热灭菌则多用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(嗜热脂肪芽孢杆菌)芽孢。干热过程中,有时也使用过程挑战器(PCD)模拟繁重负荷或遮挡效应,帮助评估热穿透性能。通常要求所有放置的BI在验证循环后无任何存活指示(颜色变色等),才能通过灭菌验证。
去热源验证:对于需要去除内毒素的应用,还需进行内毒素挑战试验。常用方法是将已知浓度的细菌内毒素(如LAL测试用对照品)置于载体上,在循环前后测定内毒素含量,验证灭活程度。根据USP和FDA指南,干热灭菌应能实现至少3-log以上(99.9%以上)的内毒素去除。例如,USP〈85〉和〈797〉建议典型条件为250℃ 30分钟,并要求使用内毒素挑战试验确认灭活3-log。PDA技术报告也提出:干热去热源试验可选择终点指标为3-log内毒素减少,作为BI验证的替代或补充。
过程控制与再验证:在验证完成并投入生产后,应持续监控关键参数(如温度、时间、风速、压力等),确保过程稳定可控。设备每年或有重大改动时需重新验证。验证报告应详细记录结果、偏差和纠正措施,并形成规范的SOP和作业指导(参见 ISO 20857、第7章)。维护HEPA高温风滤器完整性(耐温≥250℃),确保不因过滤器故障而污染产品,也是干热灭菌验证中常被强调的要点。
[color=rgba(0, 0, 0, 0.9)][color=var(--weui-FG-HALF)]与湿热灭菌验证要求的比较
下表列出了干热灭菌和湿热(高压蒸汽)灭菌验证的主要相同点和差异:
[td]
比较项目干热灭菌湿热灭菌(蒸汽)
传热介质热空气(对流)饱和水蒸汽
典型温度/时间约160–190℃,30–120分钟;去热源可达200℃以上,数分钟至1小时通常121℃,15–30分钟(或135℃几分钟),视负荷而定
适用物料耐高温、耐干燥,敏感于湿度的物品(如玻璃器皿、油类、粉末)大多数耐热物品(液体、培养基、金属、织物等),但不适用湿敏物料
生物指示物Bacillus atrophaeus(干热孢子)Geo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(湿热孢子)
等效灭菌值使用Fp值(干热等效灭菌累积值),参考T₀≈170–180℃,z值≈20℃使用F₀值(121℃基准杀菌值),标准z值≈10℃
热分布测试必需:空载测量腔体温度均匀性,控制±5℃内必需:空载或最低负荷下检查蒸汽分布/排气效率
热穿透测试必需:满载时在最不利部位(冷点)测温并计算Fp,确保满足灭菌要求必需:满载时在冷点测温并计算F₀,确保蒸汽充分接触
最不利部位腔体或负荷中升温最慢、热传递最困难点,须覆盖在验证中通常负荷中心或最远蒸汽入口处
湿度要求过程开始时需脱去腔内余湿(如高温预干燥),保持绝对干燥固定湿度:要求饱和蒸汽(空气要排尽)
内毒素去除可进行去热源验证(干热可有效灭活内毒素),参考3-log标准湿热对内毒素不充分,通常不用于去热源目的
材料影响避免湿热会造成的锈蚀、腐蚀,但高温易损热敏材料对某些材料(如某些塑料、药品分子)易造成热水蒸汽损伤
综上,干热和湿热灭菌在验证流程中都有热分布和热穿透测试的需求、BI挑战和F值计算等基本框架,但具体温度条件、指示物种类、产品兼容性和去热源要求等存在显著差异。
参考标准与指南
干热灭菌验证涉及多个国际标准和指导文件。ISO 20857:2010(医疗器械干热灭菌规范)详细规定了干热灭菌工艺的开发、验证和控制要求;在制药领域,USP〈1229.8〉和Ph.Eur.通则5.1.1/5.1.2也涵盖了干热灭菌的基本要求。欧盟GMP《附录1》(2022版)明确指出干热隧道灭菌(如玻璃瓶的干热灭菌)及其冷却区必须通过BI和温度分布试验进行验证,确保冷却区的空气经过HEPA过滤且不会破坏无菌保证。FDA《无菌药品生产指导(2004)》等指南也强调所有灭菌系统(包括干热灭菌炉)的设计和运行必须保证无菌终点。PDA技术报告第3号(2013年版)则提供了干热灭菌/去热源验证的实用建议,强调科学方法和持续监控。总之,干热灭菌验证应参照以上标准和指南的要求,确保采用科学可靠的方法(如“见 ISO20857 第7章”)来证明灭菌过程的有效性。在实际操作中,企业应结合具体产品和设备情况,制定详细的SOP和验证方案,并保存完整的验证记录,以满足法规和质量体系要求。
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鲁公网安备 37011202000920号|思但得医疗 ( 鲁ICP备19047372号 )

GMT+8, 2025-11-21 01:40 , Processed in 0.057189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